华人网

华人网 华人网 海内华人 新闻 查看内容

多地秋粮丰收遭遇价格低迷 农民:等于白忙活了

2013-11-2 13:11| 发布者: 华人网| 查看: 2874| 评论: 0

摘要: 央广网北京11月1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报道,又是一年稻熟时,秋收时刻,赶上丰收,本该是农民欢庆的好日子,但今年有一些地方却陆续出来消息,说秋粮的收购价格持续低迷,让不少种粮的农民怎么也高兴不起 ...

央广网北京11月1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报道,又是一年稻熟时,秋收时刻,赶上丰收,本该是农民欢庆的好日子,但今年有一些地方却陆续出来消息,说秋粮的收购价格持续低迷,让不少种粮的农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这是个普遍现象吗?粮食收购价格为什么起不来?增产还要增收究竟还需要克服哪些问题呢?

秋粮丰收收购价低 农民失望

江苏徐州铜山区大许镇农户刘晓武今年种了5亩籼稻,收成不错,5000多斤水稻已经入库,但他却没有丰收后的喜悦。经纪人开出的每斤1.25元收购价和镇粮管所执行的1.35元每斤最低保护价,他都不满意。今天(1日)上午,他驾车来到镇上,相继找到几个民营收购点碰碰运气,结果仍很失望。

刘晓武:肯定不会卖的,什么时候价格高,什么时候卖。不给个1块5一斤,谁卖?

刘晓武说,如今水稻种植成本高,再卖不上好价钱,等于白忙活了。

刘晓武:你要整地吧,扒一亩地几十块,还得放水,电费、水钱,得买稻种吧,药最少得六遍。一亩地成本不包括人工,六七百块钱。去掉成本,人工不能算,一亩地能剩个三四百块钱。

据了解,今年秋粮收购中,籼稻和粳稻的国家最低保护价达到了1.35元和1.50元,高于去年,也高于徐州当地的市场价,但目前仍有不少农民惜售,种种努力换来了一年又一年的丰收,他们还是希望能够卖个好价钱。事实上,市场价格相对低迷的不仅仅是水稻,在河南,玉米丰收的农民兄弟们有些也在面临同样的问题。

记者在河南社旗县农村看到,家家户户的门前用铁丝网码着成堆的玉米,农民老刘指着自家的玉米垛说,人工、化肥、种子都在涨价,现在的收购价格群众都难以接受。

老刘:玉米,现在这个价格下降了,一斤是收入一块零七分,有的低的能收到一块零五分,但群众这个价一般都不愿意卖。

河南方城县农民史丰坡告诉记者,村里除了急于外出打工的农民,其他人都在观望。

史丰坡:价钱卖不上去。反正卖家儿不算太多,没往年多,都等价钱哩都是。急着出去,多多少少卖点。

河南商丘今年的秋作物喜获丰收,本该享受喜悦的农民此时却忧心忡忡,受天气干旱、病虫害较多等不利因素影响,今年种粮成本较高,而目前秋粮收购行情相对较低,农民担心秋粮丰产却不能增收,大量秋粮堆在家里也不愿抛售。

农民:这一会价格低点,等了年后看价钱能贵点,价钱能涨点不。

农民:现在卖还不够本来,那不白干了。

商丘市民权县顺河乡张楼村村民刘新忠,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他今年种植900亩玉米,除了自 家的10亩以外,其他都是以每亩500多元的价格承租的,平均亩产1300多斤。今年人工、 农资等费用较去年都有所上涨,如果按照现在这个市场收购价格,他今年亏损了近40万元。

刘新忠:今年的玉米我包的面积大,我包地的抗旱条件差,井少的很 ,浇不上水,没办法,这一亩地算着要亏二三百块,我亏了将近40万。以后国家的政策补贴点,对种粮大户会好点吧。

收购价格低,农民不愿卖粮,但一些粮食加工企业和畜禽养殖场却在等米下锅,一些玉米经销商从陕西咸阳购进玉米满足企业需要。

马先生:苞谷陕西那边便宜些,今年这个情况有点反常,一般都是拉到陕西,现在粮食流通这东西一年一情况。

商丘某饲料公司负责人袁华:现在玉米只能占到百分之二三十的卖,大部分都没卖呢,现在80%都没卖呢。

记者:为什么?

袁华:到家收,一块零一分左右,到小收购点上收,他要过筛,还要去杂,那个价格高一点,一块 零四分、五分。在收玉米之前,价钱是一块二毛多,现在都想等这个价钱。

事实上,从2004年开始,我国粮食产量连年丰收,2004年到2006年三年内粮食累计增产1335亿斤,粮价下跌,为避免谷贱伤农,国家开始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也就是俗话说的“托市收购”或者叫“保底价”。当粮食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时,国有粮库必须按照最低收购价敞开收购,资金来源则是国家财政拨款和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资金统一由农发行提供给粮库。

以水稻为例,来自中国粮油信息网今天最新的消息显示:在湖北、四川、安徽启动2013年中晚籼稻托市收购以后,湖南、江西也相继启动了中晚籼稻托市。而来自中华粮网数据中心的监测显示:全国三等晚籼稻2013年10月27日收购均价为2687.69元/吨,价格已经创下了过去6个月、12个月新高。在江苏徐州的采访中,农民朋友对这个价格依然不太满意,不过在吉林,与往年粮价高农民不愿意走保底价相比,今年农民朋友们已经纷纷选择了快出手。

吉林省粮食专家王涛:今年来看玉米的收购价格比去年低。现在的价格是深加工和有限贸易商已经挂牌收购了,现在的收购价是1块05到1块08分,比去年同期大体降了3分钱左右。分析从我们省来看,深加工产品积压,下游需求疲软,不论是淀粉、酒精,这些产品价格都回落,原粮的价格下降,现在个别企业都停产了。养殖和饲料业也是没什么起色,需求减弱。再一个供给增加,主要表现在全国粮食增产,今年可能实现十连增,从我省来看是大丰收。特别是增产的品种主要是玉米;在分析分析从国际来看,增产也是玉米。增产的幅度是10%左右。所以说全球玉米增产了,美国的玉米到我们国家口岸的完税价是每吨1900多块钱,比咱们东北产区的收购价还低大体2、300块钱吧。如果和南方比价格差更大了,南方现在大体都是在2500左右,咱们1900差5、600块钱,现在总体来看价格是处于弱势的。今年来看,临储粮7月3号国家已经公布是三等的、水分是14个的每斤一块一毛二,所以现在和市场价格比较来看,这个价格比市场价格高,所以农民就愿意卖这个托市价,也就是临储玉米价。

临储玉米价是指在玉米当中存在的叫临时收储价,我国的粮食最低收购价只在水稻和小麦这两个品种当然存在,玉米作为杂粮,是没有最低收购价的。但是为了保护重粮农民的积极性,所以在东北三省的玉米当中存在一个临时收储价,而它执行的模式和对大家伙的意义就相当于在水稻和小麦当中的最低收购价无论如何,托市价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安全垫,但是刚才我们也听到,江苏徐州还是有农民兄弟对粮食的托市价依然不满意,宁肯再等一等。无独有偶,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湖北。

湖北潜江市金银河村农民刘明山今年种了10亩中稻,虽然稻谷成熟期时遭遇了高温干旱,但因抗旱措施得力,中稻产量还不错,基本与去年持平,可收购价格让人有些心凉。农民种田总是盼望有个好的价钱,现在收购收的是一块二,去年起步价是一块三毛五。

种了几十年水稻,刘明山说,水稻价格总是一年比一年高。但他没想到,今年投入多,成本高,水稻收购价反倒出现下滑。一个是农药贵,肥料也贵。机器整,机器耕。栽一亩田秧400元,整一亩田100,还有农药,割,种一亩要1000多块钱的开支。现在谷价落了,老百姓赚不了多少钱。

安徽秋粮价格“不低迷” 订单种植是关键

各地秋粮价格陆续比较低迷的时候,记者在安徽却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据说其中很关键的一个关键词也在订单种植上。

这些天,在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无论是国有粮库还是民营粮食企业,前来卖粮的农民都是络绎不绝。今天一大早,农民胡珍就开着拖拉机,拉着自家的4000多斤稻谷来到镇上的一家粮食加工企业。

胡珍:今天拉了四、五千斤,这天天都有,我们这粮食好,米质好。

根据检测,胡大姐家的稻谷达到了国标三等,统一收购价格为每斤1.45元,她家的十几亩地收入一万多元。

胡珍:来到这一会就卖掉就回去了,今年,一亩地1000多斤,能卖1万好几。

胡大姐说,今年年初,她发动亲戚朋友与这家企业签订了近百亩地的农业订单,眼下到了卖粮季节,这几天她一直忙着张罗车辆,将大家伙的稻谷统一装运。胡大姐说,以前,粮贩子趁农民急于卖粮,往往压低收购价格,今年有了订单,他们心里都有了保障。据了解,在安徽淮南等粮食主产区之一。如今,有很多像胡珍这样的“订单农业”受益者。安徽一家大型粮油有限公司负责人朱庆礼告诉记者,他们的粮源90%来自订单。年初,他们有计划地安排农户生产统一品种,碰上农作物病虫害,还会派技术员挨家挨户指导。

胡珍:我们订单农业已经十多年了,我们经常给农民无偿提供种子,通过这方面慢慢带动,时间长了,老百姓就感觉到改种优质品种的效益,现在,我们这个地区种水稻的面积战占整个种植面积的70%。

大家听到这可能会想,订单种植是一个好办法,为什么不推广到全国各地去?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先生:订单农业在全国总体上是不断发展,但是我国很多地方农民在价格高的时候不卖给加工企业,价格低的时候加工企业往往又不收购农民农产品和粮食,这就导致订单农业的成功率很低,有时好有时坏,徘徊不齐。从全国来看,未来要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价格不高的问题、价格波动风险的问题,订单农业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出路。

很多地方存在稻强米弱的说法,稻是稻谷的稻,稻和米是一样的东西,怎么会一个强一个弱呢?

李国祥:这主要是指稻谷的收购价格,由于受到国家拖市收购政策的影响,价格的干预性比较强,不会下跌到很低的程度,因为国家有一个最低收购价。但是大米面对的可能是国际市场竞争,现在中国水稻生产比较高,高于国际市场,所以我们的稻谷卖的比国际市场价格高。国际市场上,大米的价格就可能会起到标杆的作用。所以稻谷的价格是国家的政策影响,相对还是比较好的。

一些地方的分析人士谈到说,进口的大米甚至是走私大米的冲击,是导致现在工序上出现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李国祥:其实是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很准确。现在东南亚的大米生产成本低,不管是正规途径进口的,还是非正常途径走私进来的,价格相对比较低。但是这种大米的品质有可能没有中国的大米好,另外数量也不是很多,也就是几百万吨。我国每年的大米消费量是1亿多吨,所以它的占比不是很多,但是所传递的信号以及它的价格在市场里是一种效应,影响还是很大的。

一直大家都在说粮价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因为粮价如果说一下子提的太过的话,说很多纯正的低保户受不了,这个影响到基本的。但如果说粮价压的太低了,农民又没有种粮的积极性,又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这个平衡点应该怎么把握呢?

李国祥:实际上我们现在一方面通过把粮食市场放开,另外一方面政府制定最低收费价。收费价要保证农民有利润赚,种粮、种水稻不吃亏,另外也要考虑到贫困居民特别是困难群体的承受能力,最低收购价格还是发挥了比较好的积极作用。未来中国的这种特殊收购所产生的扭曲效应,会对加工企业带来不利影响,一个方面我们要完善政策,另外一个方面大米加工企业要进行严格的调整,要进行整合,有了竞争势力,做了自己的品牌,在市场里通过优质优价再发动农民,这可能是未来的一条比较好的路子。

因为农业、农资价格在上涨,劳动成本在上涨、水电成本在上涨,所以也许意味着将来高价买粮的时代可能就要来到了。

李国祥:中国未来确实面临着农业生产成本越来越高的压力,这势必会推高稻谷价格、大米价格,但实际上我们在粮食价格上必须要考虑消费者的经济承受能力,所以除了通过价格把成本消化一部分以外,就要培养新兴主体,发展规模化经营。一亩地的粮食有可能盈利水平下降了,但是规模大了,同样也可以消化很多成本。所以未来中国中国粮食价格整体区域上涨,但是也不至于像日本一样是国际市场的十倍,但是我们可能会略高于国际市场,但是不可能相差那么多。

(原标题:秋粮丰收遭遇价格低迷 订单种植或是好出路)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华人网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为网友自行发布或转载网络公开内容,如涉及文字/图片版权违规或侵权可邮件处理。本站为公开内容载体,对用户发布内容仅承担基础违法筛删,其他责任发布者承担。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