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网

华人网 华人网 海内华人 社会 查看内容

北京住人井井口已被政府派人用水泥封死(图)

2013-12-6 14:44| 发布者: 华人网| 查看: 2358| 评论: 0

摘要: 法制晚报讯 连日来,居住在朝阳区丽都广场井下的一群人引起了这个城市的关注,媒体纷纷去报道他们生活的艰辛。那么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发现当地基层政府也曾对这群人进行救助,但这些人总 ...

法制晚报讯   连日来,居住在朝阳区丽都广场井下的一群人引起了这个城市的关注,媒体纷纷去报道他们生活的艰辛。那么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发现当地基层政府也曾对这群人进行救助,但这些人总是去而复返。

今天上午,将台乡政府表示,昨天下午已经派综治办、城管、公安等部门到现场调查,今天上午开始封井,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在井口上面磨了一个水泥台子。

探访

媒体围堵 井下老人晚上现身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丽都饭店南门西侧的绿地,几个上面搭着木板、塑料布,拴着铁丝等物的井盖与其他普通井盖有着明显区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用巧劲非常容易拉开的井盖,这些就是住人井。

现场共有17口井,附近保安指出六七口都是平时住过人的,但记者一一“敲门”,均无人回应。

此时,由于“井下住人20年”的新闻迅速走红网络,北京、香港和一些国家级媒体的记者一波又一波地涌到这里,翻看一口又一口空井,举着“长枪短炮”、强光手电,追寻他们的“蛛丝马迹”。

但一直到晚上9时许,记者们才看到一位身着深蓝色羽绒服、背着斜肩包的老太太娴熟地打开草地上的一个井盖,扔进去一个塑料瓶。

“住井老太太回来了,快来快来。”媒体人一拥而上,让老人不知所措,有些惊慌地看着这些踩在“自家门”上面的不速之客们,停住了脚步。

“大家是来帮你的……”直到一位记者说出这句话,她才踏踏实实地表示,自己就是住在这里的人之一。

自述

捡破烂为生 一年攒下九百多元

她自称叫全友芝,河南商丘人,没上过学,也不识字,清楚地知道自己属猪,却无法一下说出自己66岁,只知道自己六十多了。

如此艰辛地住在井下,老人没有别的亲人了吗?“有俩儿子,都穷。老伴就别提他了。”老人称,在河南老家有俩儿子,大儿子傻了,连媳妇都没有,托给亲戚照顾。

二儿子家俩孩子都才几岁,穷得没法上学,还得靠自己贴补。

老伴原来在外地挣钱,两年前来北京找到自己,但由于经常打骂自己,所以俩人不同住,但他也在附近住井。

老人介绍,她的生活很简单:早上从丽都出发,步行前往三里屯、雅宝路、亚运村、团结湖等地区捡拾塑料瓶,然后找地方卖掉。

一个瓶子8分钱,除了买点豆浆、粥、馒头等简易的三餐,昨天一共挣了18元。

最多的一年,她这样攒下了九百多元。

记者下井 目睹简单的“家”

老人腿脚利索,手劲很大,借着记者们的闪光灯和手电,双臂一抖,挪开井盖,顺着管子慢慢爬下井去。

夜已深,附近的路灯灯光根本照不到这里,平时她都是自己打着手电往下爬。

记者也随她一同到了井下,湿气较重、有霉味,但20℃左右的温度比地面上暖和太多。

整个井底面积,不及一张双人床面积大,侧面还有不少管道占了空间,上面有人走动时,有土和灰落下。地上摊着两床破旧的被褥、几件卷着的衣服,还有盐、咸菜……这就是她简单的“家”,没有水、没有电,只有五元一包的红蜡烛微微闪着昏黄的烛光。

“去年‘7·21’下大雨时,您怎么过的?”一位记者询问。

但老人显然分不清哪场雨是“7·21”,因为每场雨对她而言都很难熬,井盖都会漏水,她只能把伞支在井盖上,再用绳子系住伞把,拴到下面的管道上,以求大风不要刮走这点最后的庇护。

如果风雨再大,井里漏水,她就只能冒雨爬出井去,到附近保安的值班室里待一晚上,等雨停了再回来晒被子和衣物。

追问

为何无人救助? 老人自己不接受

老人承认自己住井多年,当地的民政、城管、公安等部门也了解此情况,每当进行安全检查时都会来此,给她联系过救助站,并提出可以把她送回老家或者帮她找别的地方住,为了让她别再住井,有时还会把井封上。

“花一块钱买了把小锯,他们走了我就偷偷再锯开。”提起这些,老人称已经在井下住了20年,这让她基本习惯了以井为家的生活,“我不想被救助,我能养活自己。”

老人称,现在的生活虽然艰苦,但还能贴补家里,去了救助站,就不能了。

住在丽都附近的外国人很多,老人此生第一次吃到的面包就是这里的外国人给的,还有一位黄头发的外国女学生经常特意来给她送吃的。

前几天有口井渗水了,她就换了口井住,结果有警察来问她是否需要救助,自己为了躲避,就又换了口井住。除了在这附近,她在三里屯也有“家”,只是很少住那边。

储物井的作用也不小,有的放被褥衣服,有的放塑料盆等日常用品,还有的是放塑料瓶等废品的,攒多了可以拿到周边去卖。

政府为何不管?送到老家又回来

“管过,劝过,安置过,他们还是回了这儿。”朝阳区将台地区一位执法者透露,从他在工作中遇到这群住井人至今,有15年了,政府和执法部门都知道这一情况,也多次来此调查过。

这些住井人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拾荒乞讨者,一类是在周边干“黑洗车”的。

考虑到他们住在井下有危险,而且收入低、生活困难,执法人员曾把他们送到了救助站或老家,但没过多久,这些人又偷偷溜回这里,打开封死的井盖,继续过起井底的生活。

北京市市政市容委表示,他们已经开始联系这些井的产权单位,如果是废弃的,应该强制填埋。

12月4日这天,来了个记者。记者是被一条微博引来的,4日0点,微博实名认证的音乐制作人樊冲去丽都谈完事后,到路边取车,见一个老太太把井盖打开进入地下井,樊冲慌忙跑上去想帮忙并且报警,走近一看,下水道里有灯光和孩子的笑声,还有床被子。

樊冲在微博里说,他问老太太需不需要帮助,老太太说不用,挺暖和的。他回身想拿手机拍照,下水道里已经把灯关了。

4日夜里,王秀青指着放在管道上的蜡烛说,樊冲遇到的老太太就是老薛,井下其实无灯可关,穴居人是这个城市为数不多的蜡烛使用者,路面上有人发现井下有光,他们一口气就能吹灭。

说这话时,王秀青蜷缩在井底一隅:他的头顶和脚边分别有两个井,两井的交错处构成一个长约两米、宽1米、高约1.7米的空间,这是他的“家”。

对于这些收入微薄的人来讲,由于拿不出钱租房,能抵御寒风的井下成了他们的家,但他们要尽力防止引起别人的注意。

只有井下的邻居,是互相不用提防的。

老薛,60多岁的老太,自称有两子一女,大儿子超生了两个孩子,被罚款后经济压力重重;二儿子精神失常,需要看病,小女儿在天津读研究生还没毕业。

全(音)姓老太,和老薛年纪相仿,自称河南商丘人,来京20多年,每天早上5点多外出,去三里屯捡废品,晚10点左右回来,好时能挣25元,昨天她赚了18元。

在逼仄的地下井里,凭借着地上地下约15 的温差,他们熬过了很多个冬天。

穴居者

王秀青是这里居住时间最长的人,10年来,尽管他的邻居来来走走,但他始终长住于此。

大多数夜里,王秀青会吹灭蜡烛,躲在黑暗里抽着5块钱一包的黄果树香烟,这也是他吃饭之外唯一的固定消费。

12月4日夜,在弥漫着渗水潮气和铁锈腐气的空气里,王秀青伸出右手去挠头,露出指甲,像被砂轮磨平一样,有的指甲深深凹陷下去。“不知道是干活干的,还是缺钙了。”他把双手藏进被褥。

王秀青总是尽力收拾自己这个“家”。“家”的陈设完全依照地下管道原有的地形改造:四五条直径10多厘米的管道横竖联通,构成一个铁架床的模样,但这上面无法住人,管道上堆满破旧的衣物,还有一盒蚊香,为了防止落灰荡土,他在管道最上面搁了块海绵板。

刨除被管道占据的空间,他的活动空间实际上只有一平米多,地下井的沙灰地面上,为了防潮,他铺上了层硬纸板,一床布满污渍的被子,被他既当褥子,又当被子。他从来不伸直腿,为了不被憋闷致死,夜里,他会一直打开脚边的井盖。

头顶上方的井壁上有下井扶手,他也搁了几件衣服,这是为了防止有人恶作剧,突然拉开井盖扔下块石头或小解。

王秀青自己解手和洗漱,都去附近的丽都公园。

公园里有两个公厕和一个洗手池。丽都公园的保安和周边的环卫工把他们称为流浪者:“夏天(有时)睡草地,冬天住井底,每天早早起来,来公园上厕所、洗漱,都穿得挺破烂的。”

全老太的井下,“家什”是一块棉被、一包方便面和几包蜡烛。她最怕的事是下雨,雨水会流灌到井下,一般情况下,她都会把一把伞撑开,搭在井口,伞把用重物吊着。不让风把伞刮走,这样就能避免水漫井底。但去年721是个例外,雨太大,不一会儿,井下的积水就没过了膝盖,全老太赶紧临时“搬家”。

再怎么样,他们无法、也舍不得搬家到出租房里去住。10年前,丽都饭店这里还有着大片平房,虽然月租金不到100元,但王还是琢磨怎样省下这笔钱。“我看到井底住了30多人,狠狠心,就住到井里了。”

支撑王秀青过井下生活的动力,是供家里三个儿女念书。

这位老家河北滦平的汉子以前在北京怀柔打工时,和现在的妻子彭雪玲相恋结婚。结婚前,彭是一位小男孩的单身妈妈,婚后,两人又生下两个女儿。她的老家在怀柔区长哨营乡遥岭村,那里群山环绕。在遥岭村王和妻子曾决定改变生活,但这个计划很快落空。

“没领结婚证,回到遥岭村后,民政和派出所的人来了。”他说按规定,家里的三个孩子全部是超生,要罚款10万元。交不了罚款就上不了户口,为了凑钱交罚款也为了躲避,王秀青到了丽都饭店附近给人擦车。

12月4日晚9时许,丽都花园社区西门对面的绿化带里,一个井盖敞开,紧邻的另一个井盖则用纸板和塑料布盖着。从这个热力井进去是王秀清穴居10余年的“家”。

而在周边,这种栖居井下的情况并非个例。

52岁,两鬓花白的王秀清,松树皮一样的右手,指甲已严重变形。

沿着井梯——四五个钢筋踏脚下去就是井底。三四平方米的空间里,锈迹斑斑的管道占据了四分之一。王秀清窝在一团凌乱的被褥和衣物里。

半截压扁的蜡烛是黑洞里唯一的光亮,潮湿的空气里混杂着一股呛鼻的气味,但总比外边暖和。这位来自怀柔的农民对此心安理得,“这没啥,租个平房,好赖也得三四百。三个孩子上学,随时得用钱,孩子自己生的,怎么都是应该。”

王秀清的一天是从凌晨3点开始的:钻出“洞穴”,提上水桶,拿出抹布,到路边擦洗出租车。

“上午八九点钟基本就没车了,少时七八辆,多时也就十几辆。”王秀清一天能赚百十块钱。

干完活,他会花上5块吃早点;午餐是工地卖剩下的盒饭,晚上半拉烙饼,两块钱。这是王秀清一天的伙食,常年如此。

井外人

登上7截钢筋,便能看见繁华的北京城。地面上走动着小区居民、保安、出租车司机和警察。这些是井外人有时会站在马路上往下看,并通过各自的方式影响着井内的生活。

很多个凌晨三四点,是王秀青开始工作的时间。他出井,从周围提来清水,给来此交接班的出租车擦车,7块钱一辆,每天能擦10多辆,赚差不多100块钱。每月不到3000元的收入,勉强维持孩子们上学的花销。

很多出租车司机都知道这个井下人,都找他擦车,一个的哥听说王秀青急着给孩子上户口,借给他5000块钱,他们约定了还钱的方式,王秀青每次给这名司机擦一次车就记一次帐,擦车的钱顶借款。

王秀青擦车的那条路上,环卫工王景如借了他3万元。周围看门的保安也大都借给过他钱。

“都知道他不容易。”附近一所学校保安小周说,虽然他也是从农村来打工的,但听说王秀青在井下住了10年,还是震惊不已,他借给王秀青500元,过了俩月,王秀青赚了钱立刻还了他。

接济过王秀青的环卫工李同说,如果王秀青是个流浪汉,没人会帮他,“都是双手换饭吃,他能在井下住10年供孩子上学,说明这个人不是游手好闲。”

因为没户口没法上高中,他刚给三个儿女上了户口。上户口交的6万元罚款是他借来的,借款来自于他在丽都饭店擦车10年的“朋友”。

相比这些井外人,王和他井下的邻居们最害怕警察或管道的管理人员:“随时都会把我们撵出去”,他说“那样我们就没家了”。

王无“家”可归的最长一段时间,是2008年奥运会,当时在有关部门的工作下,井盖都被打上了大拇指粗细的螺栓。不过没多久这些螺栓都被撬走,井下又成为王的家。不过这次遭遇后他发现,住在井下越来越难。

城管来检查时,把井口都给焊上,全老太向城管求情,城管给她留了一个井盖,但这个井盖有水,她只能又把城管焊的井给锯开。

12月4日晚11点,“邻居”老祝头到了老薛的井下“串门”,说话声音大了些,引来了附近派出所的民警。

民警让三人从井下钻出,问他们需不需要去救助站,“青岛输油管道爆炸知道吧?地下管道多危险,万一出点事,是你们出门赚钱重要还是命重要?”

民警作势叫警车过来送三人去救助站,冻得直哆嗦的三个老人慌得双手乱摆,一致回绝。

“老有城管和民警发现我在井下,把我叫上来,问我去不去救助站。”王秀青说,他每次的回答都一样,要救助就连我们一家五口都救助了,救助我一个,一家人没吃喝。

民警前脚走,王秀青和老薛们后脚又钻到了井下。

回“家”

12月5日清晨,北京雾霾。这天早上,王秀青和他的邻居们看见,很多人陆续来到他们“家”的“屋顶上”。人群里有警察,有记者,还有城管队员。

十年的井下经验让这些井下人知道,家回不去了。

王秀青、老薛和老祝头三人一起离开了他们长住的那片地下井,“来了好多记者,城管和民警肯定不让我们在这住了,每回都这样,等风头过去再回来。”

5日上午,王秀青选择回到怀柔的家“避风头”,这天下午,他接到了一名同在附近打工的保安打来的电话,保安告诉他,他住了10年的地下井口围了很多人。

他踟蹰着要不要当晚返回丽都饭店附近那个“家”,“我要是一天不在那,那些司机可能以后就不来找我擦车了。”

虽然媒体的报道让王失去了居住十年的家,但当大家知道他的经历后有人决定为他做些事情。

昨日下午,怀柔区长哨营乡遥岭村村委会主任彭新田说,村里人只知道王秀青不常回家,还以为他在外打工还可以,没想到会在地下井住了10年。

“我们村有4户低保户,要按王秀青家的状况,谁评不上低保他家也能评上,但他家实在有特殊情况。”彭新田说,王秀青家超生3胎,按照规定,超生户没有评低保户的资格。

彭新田称,今年6月,王秀青交了罚款后,三个孩子的户口已经上上,“村委会会问问上面,交了超生罚款是不是就有资格评上低保户了。”

彭称,如果能够评上低保,王秀青家有4个本地户口,按月每人能领到200到300元的低保金,“这样他们能过得好点。”

王秀青知道,低保金不足以保证三个女儿求学的开销,昨晚他又回到丽都地区。

他不敢回到那口井盖附近。夜深了,他蹲在经常擦车的路口一处不起眼的角落,念叨着他那些“邻居”。“那些老太太怎么办呢,好歹我在北京还有个家。”

就在王秀青念叨时,全老太趁着警察和城管不在,又钻进了井底。

“我没地方可去。”她说。

各方回应

热力集团

发现井下住人会劝离

昨天下午,针对有人居住热力井20年的问题,市热力集团负责人表示,经查,该热力井并不属于热力集团所辖。

市热力集团宣传部长张传东说,这些年在检查中,经常发现有人在冬天住进热力井。“热力井下有控制用的阀门,人员进出要蹬踏阀门,时间长了易对阀门造成损坏。另一方面,一旦管道泄漏,高温热水足以致人死亡。”此前,本市曾发生过热力管道漏水致路人死亡的惨剧。

张传东表示,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再加上热力井都更换为防盗井盖,没有特殊工具无法打开,井下住人的情况已经很少见。“热力集团的所有热力井,每周都会有人检查三遍,发现下面有人会劝离,不听劝阻的就报警。”

派出所

出了井归城管负责

昨日下午,朝阳区将台路派出所民警称,得知井底住人的情况后,他们已安排社区民警去寻找住在井下的人,一旦出了井,这些人则属于城管负责。

救助站

救助需当事人同意

昨日上午,朝阳区救助站工作人员表示,假如这群人是北京户口,他们有低保,不属于救助范围。她称,救助站的主要职责是救助外地“三无”(无居住地,无生活来源,无工作)人员,一旦发现有人住在井下,警方首先会询问他们是否需要救助,需要救助,警方会通知救助站,“按规定,居住人拒绝救助,他们无权强制执行。”

公益组织

住井下多因家庭原因

随手街头救助负责人樊银华表示,在他救助的人群中,他从没碰到过流浪人、乞讨人员生活在井内,他们大多聚集在桥下,“这可能跟城市管理方面有关系,或是个人经济条件有一定关系。”

樊银华称,不管在全国哪个城市,基本上是外地人。这群人生活有共同特点,总是留恋第一次流浪时盘踞的地方,他们有这一种情结,很多人不愿意“挪窝”,要么活动范围就局限在附近。

樊银华说,中国人潜意识都有落叶归根的思想,但种种原因促使他们不愿回家,比如家庭变故或个人思想因素,但家庭情况占据较大比例,“一些人在老家甚至可能连房子都没了,在家的生活条件,还不如流浪生活的条件好。”

(原标题:井底人)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华人网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为网友自行发布或转载网络公开内容,如涉及文字/图片版权违规或侵权可邮件处理。本站为公开内容载体,对用户发布内容仅承担基础违法筛删,其他责任发布者承担。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