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昨日分别发布:中科院新增选院士53名(总人数增至750人)、中国工程院新增选院士51名(总人数增至807人)。上海共有8人当选,分别是复旦大学陈恕行教授、孙鑫教授、金力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丁奎岭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韩斌研究员等5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丁文江教授、东华大学俞建勇教授、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海医院夏照帆教授等3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本次上海新增两院院士50岁以下占到一半,其中最年轻的是丁奎岭研究员(47岁)。至此,人事关系在上海的院士总数已达165人。上排左起:陈恕行、孙鑫、金力、丁奎岭;下排左起:韩斌、丁文江、俞建勇、夏照帆。 201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昨日揭晓。中国科学院新增选院士53名,其中上海5名,中国工程院新增选院士51名,其中上海3名。上海的院士总数已达165人。 对此次当选,上海的新晋院士相当“淡定”,一位工程院新院士甚至不清楚到底是哪天公布增选结果,直到接受采访时,也没人通知他,自己也没打听。“公布前我是我,公布后我还是我”。 上海院士总数达165人 中科院的53名新院士是从391名有效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的。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平均年龄54岁,其中60岁及60岁以下的占85%。经过此次增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总人数为750名。 中国工程院的51名新院士是从560名有效候选人中产生的。新增院士中年龄最大的是“蛟龙”号总设计师、77岁的船舶设计制造专家徐芑南,最小的年龄48岁。平均年龄56.9岁,60岁及60岁以下的42人,占82.4%。至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807人。 复旦大学陈恕行教授、孙鑫教授、金力教授,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丁奎岭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韩斌研究员等5位科学家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丁文江教授、东华大学俞建勇教授、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海医院夏照帆教授等3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本次上海新增两院院士呈年轻化趋势,50岁以下占到一半,其中最年轻的是丁奎岭研究员(47岁)。本次增选后,人事关系在上海的院士总数已达165人,其中中科院院士9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2人,1人为两院院士(严东生)。 将规范院士退休问题 19日当天,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全部签署了院士承诺书,承诺今后将严格执行国家、学部和工作单位的各项规定,认真履行院士应尽义务,珍惜院士荣誉。
中国工程院发表了致新院士的一封信,对新院士提出八点共勉,希望他们头脑清醒,婉拒不适当的物质待遇;避免参加各种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鉴定、咨询;谦虚谨慎、不以“权威”自居,带头营造科学民主的学术环境和氛围等。 信中还对所在部门和单位提出三点建议。一是院士仍是本单位的普通一员,要更加严格要求,对他们的不足及时提醒帮助。二是院士不是“万事通”,应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刀刃”上,不宜在“应酬”中分散精力。三是不要举办当选庆祝活动,也不宜把过高的、不适当的物质待遇加到院士身上。不宜过早地给年轻院士压上行政职务。 中国工程院同时表示,将配合国家有关部门研究规范院士退休、待遇、兼职等问题。 走进上海8名院士 孙鑫 “我就是一个普通老大爷”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 走进孙鑫的办公室,墙上一幅爱因斯坦像是为数不多的装饰之一,这是老先生的一位加拿大朋友送的礼物,上面写着爱因斯坦的名言:I want to know God’s thoughts, the rest are details.(我想了解上帝的想法,其他的都无关紧要) 孙鑫教授专于从事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理论研究,在国内是有机光电子理论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一节指头长的2B铅笔、一块橡皮、一块用绳子拴在裤腰带上没有表带的卡西欧电子手表——这是孙鑫随身必带的三样东西。 老先生解释说,这些都是自己几十年下来养成的习惯,“要解决学术上遇到的困难谈何容易,有的问题几年都拿不下来,但是不能放弃,要一直放在心里,不一定什么时候有想法就得赶紧记下来。” 艰苦朴素大概是老一辈科学家的共通品质。孙鑫的办公室角落立着一台小冰箱,上面架一台微波炉。每天早上老先生就用饭盒把头一天家里吃剩的饭菜带到办公室,用微波炉热热当午饭,因为“这样才不会浪费粮食”。 谈到学生对他的爱戴,孙鑫只说:“师生情谊、相互帮助,这是人之常情,我就是一个普通的老大爷,千万不要拔高。” 尽管年事已高,但孙鑫教授依然坚守在三尺讲台。今年他指导了3个本科生和1个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今年暑假上了一门开放课,下个学期他还将接受学院邀请给大一学生上一门“书院新生研讨课”。 金力 一位遗传学家的“中国梦”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1981年,在报刊上读到我国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的这一“预言”,本打算选择数学和物理的金力改变了志向,高考进入复旦大学生物学系遗传学专业,由此结缘进化遗传学。 “32年过去了,遗传学发生了很大变化,生命科学出现过很多热点。看到很多同学一直在变换方向,我也有好奇,也曾心动,但最终还是决心把进化遗传学做好。” 2005年,时任中科院副院长陈竺负责筹建中科院与德国马普学会的合作研究所。金力受邀担任“中科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所长一职。金力辞去美国大学教职,携家全职回国。 按照美国规定,维持绿卡必须保证每年都有一定的在美时间。“我有点烦了,就决定把绿卡交上去。”金力的举动让美方感到非常惊诧,说从来没有人这么干过。 担任“中科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所长的五年间,金力迎来了作为科研管理者的第一个事业高峰。 在金力看来,“作为一个遗传学家,除了自己的科学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去思考整个遗传学和生物学的发展。”2007年,金力出任复旦大学副校长,将更多的精力和心血倾注于高等教育。“从事科学研究,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而教育可以培养更多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家比科学家更重要。”金力希望自己的生命曲谱能够更加丰富。 陈恕行 恩师谷超豪影响我一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 陈恕行教授的授业恩师是去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谷超豪院士。“谷先生话不多,但治学非常严谨,对学生也关怀备至。”陈教授回忆道。恩师的点滴行为在陈教授心中扎下了根,待到陈教授自己为师,他同样以一种不倦、严谨的精神教育、感染着后辈学子。 陈恕行教授年逾花甲仍坚持给本科生开课,奋战在教学第一线。对于自己的研究生,陈教授更是严格要求,悉心指导,给学生留下了“严师慈父”的形象。“数学学院一直一来都有‘研究讨论班’的传统,学生需要在讨论班上作报告。”陈教授的学生石伟说。 陈教授除了要求学生踏实夯基础之外,还很重视学生研究意识的培养,“我现在带的几个学生可以说都很用功,但是研究意识、创新意识还有所欠缺,这个欠缺其实就是我们与国际顶尖水平的差距。”陈教授严肃地说道。 在学习上的严格督导并不影响陈恕行教授在学生心中的亲切形象。“以前有位师兄在申请住宿时遇到了问题,是陈教授出面协调解决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研究,陈教授竭尽自己所能为学生创造完备的研究条件……”石伟回忆起这一桩桩“爱举”,语气中尽是对恩师的敬慕与爱戴。 听完记者转述这些“爱举”,陈教授只是爽朗一笑:“其实都是些小事,以前没网络、电话的时候,我还常常去学生宿舍找他们,谈谈学习,拉拉家常;现在联系方便了,作为导师自然要尽力相帮。” 丁奎岭 科学研究应优雅有深度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丁奎岭在2013年沪上新增的8名院士中是最年轻的一位,今年仅47岁。他是河南人,1990年博士毕业后,有6年大学任教和2年海外研究经历。在上海有机所老所长林国强院士的举荐下,丁奎岭1998年底“海归”。 丁奎岭2000年和2003年分别入选上海市“启明星”计划和“启明星跟踪”计划,拿到沪上科研生涯的“第一桶金”,并深受这项人才计划的激励,获得了2002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于2009年成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同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去年,丁奎岭还成为“启明星”联谊会理事长。
对于青年人才的培养,丁奎岭自豪的是:全所现有“青年千人计划”人选12名,这一规模几乎与很多著名高校相当。与通常20%~30%的中标率相比,有机所几乎是推一个中一个,“有的青年人才还很快得到了‘青年973’项目支持”。 丁奎岭一直强调科研的原创性。在他看来,没有原创性的基础研究作为支撑,很难实现真正的高技术创新,高水平的成果转移转化就更无从谈起。“上海有机所的‘三个重大突破’都十分强调基础研究原创性成果的进一步延伸。” “好的科学研究是优雅而又有深度的,绝非跟风和盲从。”丁奎岭特别强调,“它能融合多领域、多学科优势,打破核心技术壁垒,经受市场考验,引领新的产业趋势,实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突破。而这也正是上海有机所基础研究的职责所在。” 韩斌 破解水稻基因的“种稻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从浙江富阳到海南岛,韩斌每年都要去试验田 “割稻”。当选中科院院士前夕,韩斌赴新德里大学参加第11届“国际水稻功能基因组学大会”。大会当天,面对会场内四五百名各国同行 (其中八成是印度专家),他作报告称: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而非印度。 根据他对水稻基因组的追根溯源,野生水稻从喜马拉雅山脚下开始接受人工驯化,并逐步进化传播,从中国转入印度。科学家们不能不承认他是对的,因为能够推翻此说的基因证据并未找到。报告结尾时,他笑言,希望明年在美国办会时也能打通签证的“绿色通道”。 韩斌原是留英研究植物微生物学的。1998年,正值中国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起步阶段,他受洪国藩院士邀约,回到中科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工作至今。根据国际合作计划,中、日、韩、美、法、印等10个国家和地区,分工为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4万多个基因测序。2002年,他的研究组在国际上率先完成水稻4号染色体的精确测序和分析。这项成果被誉为 “冲过水稻基因组研究终点线”的里程碑,并被《科学》杂志评为2002年度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中国人对水稻基因规律的成功解码,不仅早于美国、印度,还比全部水稻染色体完成基因测序的节点早了约3年。韩斌始终在水稻基因的万千变化中寻找答案——什么基因控制着什么性状?如何将人类粮食最需要的“高富帅”基因遗传下去,育出最优稻种? 夏照帆 让烧伤患者重新美起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烧伤外科主任 当选工程院院士前夕,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烧伤外科主任夏照帆如同往常一样,为治疗、科研和教学奔忙。 烧伤使许多患者面目全非,令人望而生畏,抢救大面积烧伤患者时,不但工作强度大、技术难度高,而且各种异味很重。作为一名女性,是什么力量使夏照帆在众多的医学专业中选择了“烧伤”? 1976年大学毕业前,夏照帆到湖南某煤矿医院实习,当地一煤矿发生瓦斯爆炸引发大火,一名17岁的女孩烧伤面积达70%以上。她昼夜守在病房,一边向老医师取经,一边向书本学习,终于把姑娘从死亡线拉了回来。这也坚定了她在烧伤外科干出一番事业的决心。 “在其他外科,患者都是带着痛苦进来,治疗痊愈康复,愉快地回家;而在烧伤科,患者也是带着痛苦进来,但手术成功、创面愈合后,仍有很多人带着疤痕和残障,愁眉苦脸地回家。”夏照帆常给她的团队指出烧伤患者的特殊性。正是带着这样的“让患者美起来、笑起来”的医者之心,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在内的16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 2005年“麦莎”台风袭击上海的那天,118位在台风中参加抗灾的工人和干部因化学烧伤被紧急送往长海医院,夏照帆带领她的团队在两三个小时就将这批患者基本处理和安置完毕。2008年上海市842公交车爆燃,十多位市民严重烧伤被紧急送往长海医院,她的团队又呕心沥血几十个日夜…… 丁文江 把镁的个性变得更“美”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16岁的丁文江,仅仅读了一年初中,就随着数以千万计的知识青年来到了距上海千里之遥的江西偏僻小山村,开始了务农的生活。6年后,他学会了种田,也首次在当地发展了用化肥种水稻、用农药来灭虫等工作。 1975年,他被推荐到上海交大铸造工艺与装备专业学习;1978年,他考取了研究生,从此他进入了轻合金的世界;毕业后,他留在了上海交大工作,开始了长期而专注的高性能轻合金材料与加工技术的研究生涯,并先后创建了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上海市镁材料应用研究工程中心。 “材料就是有用的物质,材料研究如果不是瞄准应用,就不能算是在研究材料。”丁文江取材中国稀土,发明了一种兼具高强度和高韧性的铸造镁合金,应用到汽车轮毂等,又想方设法让“不稳定”的镁合金不再“活跃”,实现多种上天入地装备重要部件的精密成型。100多项发明专利,丁文江把镁的个性变得更“美”。 近五年来,科研成果实现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累计产值达5亿元,丁文江教授作为团队带头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镁合金研究的发展。 “成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和活力的镁合金研究团队和高性能镁合金制品的研发基地是我一生的梦想。”丁文江说。 他喜欢阅读,涉足甚广,善于总结,每次他读到好书,均会把自己的心得跟青年骨干交流。他多次向同事们谈起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写的《钝感力》一书,他说,做人、做学问都要具备一些钝感力才行,“钝感”就是学会包容、吸收、容忍与平淡,往往成大事者多是不“斤斤计较”者。 他经常与同事们说,“追求物质利益是人的本性,我们不能抹杀人的本性,但做科研工作还是要有一点安贫乐道的精神”,他的这些话对于他身边的青年教师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俞建勇 见证纺织科技由弱转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 从1981年在东华大学(时名华东纺织工学院)就读纺织材料专业算起,今年49岁的俞建勇跟纺织材料打交道已经32年了。 在纺织材料领域的教学与科研经历中,俞建勇取得了丰硕成果: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项;发表SCI论文132篇,EI论文41篇;授权发明专利74项;2011年获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首届中国纺织学术大奖…… 说起与纺织科学结缘,俞建勇感慨不已。“真正接触纺织是在大学。我之所以学习与从事纺织专业并一直坚持至今,就是始终有一个信念: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见证中国纺织科技的由弱转强。现在想来,这可能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责任。”俞建勇说。 俞建勇说自己最看重“岗位责任”。身为分管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副校长,他倡导立足国家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弘扬东华大学产学研用结合的办学传统,承担社会责任。身为大学教师,他坚持给学生上专业课,带教硕士生和博士生;坚持潜心研究,深入课题,亲力亲为。
从2005年起,俞建勇担任东华大学现代纺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院是整合东华大学纺织相关学科力量的研究平台,旨在推动纺织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是研究院的一大特色,研究院的创新团队中集聚了多学科的优秀人才。 在推进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俞建勇认为大学是创新的支撑体系,而不是简单的供给体系。他总是提醒企业,要在注重技术创新的同时,高度重视经营管理与之相匹配。他经常深入企业,彼此坦诚沟通,越来越多企业管理者逐渐接受了他的观点,并成了他的好朋友,他们发出感叹:“跟俞教授合作项目让人放心。” |
华人资讯网
Copyright © 2014-2024 chineseo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