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网

华人网 华人网 海内华人 新闻 查看内容

党报谈地方债监督:要让人大全盘介入

2014-1-2 11:57| 发布者: 华人网| 查看: 2778| 评论: 0

摘要: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建议,要让人大全盘介入政府举借债务的工作,由人大审议借债的目的、用途、规模、支出进度、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内容。同时,可考虑借鉴预算和“三公”公开的经验,逐步对举借债务的上 ...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建议,要让人大全盘介入政府举借债务的工作,由人大审议借债的目的、用途、规模、支出进度、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内容。同时,可考虑借鉴预算和“三公”公开的经验,逐步对举借债务的上述全过程都予以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早报讯 备受关注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日前公布,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逾20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逾10万亿元。

人民日报海外版1月1日援引专家的观点称,尽管中央政府债务目前无虞,但是地方债的“雪球”却越滚越大。随着未来领导干部的考核机制不再以GDP论英雄,只管借债不管还的地方领导将面临终身问责。

国家审计署新闻发言人陈尘肇分析认为,地方债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观存在偏差,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有较强的投资冲动,盲目举债发展,加之对地方政府及领导干部考核机制缺乏债务管理约束,致使部分地方的政府性债务增长较快。

为何地方政府热衷于追求GDP?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看来,一是其可以给官员带来升职,二是便于操作“见效快”。

人民日报昨日报道称,受制于现行干部考核和任免制度,为官一任者必须在三五年内做出光鲜的政绩,方可能获得升迁,这就导致很多地方官员急功近利,寅吃卯粮,大肆举债建设政绩工程。在政绩考核压力下,举债投资可以对GDP增长起到更加直接的拉动作用,让地方官员“面子上更好看”,甚至还催生了“债越多官越大”的怪现象。

专家们担心的是,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不在于规模,而在于增长速度。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一些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增长较快,年均增长甚至达到19.97%。显然,如果不改变当前地方政府“唯GDP”的政绩导向,只管借不管还、盲目举债,地方债仍将存在失控风险。不仅如此,本轮审计过程中,还发现了包括部分地方和行业债务负担较重,有的地区债务率已经超100%,债务偿还压力较大;地方政府性债务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程度较高;部分地方和单位违规融资、违规使用政府性债务资金等诸多问题。

事实上,地方政府举债进行建设原本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政府不顾自身实际情况,盲目举债大搞建设,只管借却不管还。

竹立家对人民日报表示,“新官不理旧账”、“吃子孙饭”问题较为普遍。由于官员的任期制度,很多官员上任后只顾眼前利益,搞一些短平快、但不可持续的项目,或者通过卖地、举债等,留下一堆烂摊子。“一些地方把好多年后需要用的钱都借了,把好多年后的地也卖了,然后留下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的烂摊子,等着后任来收拾。”竹立家说。

值得关注的是,针对地方政府的GDP政绩观,中共中央组织部日前印发了通知,明确规定要加强对政府债务状况的考核,把政府负债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强化任期内举债情况的考核、审计和责任追究,防止急于求成,以盲目举债搞“政绩工程”,把是否存在“新官不理旧账”等问题,作为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的重要内容。上个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防控债务风险要明确责任落实,省区市政府要对本地区地方政府性债务负责任,并从思想上纠正各级官员不正确的政绩导向。

对此做法,人民日报援引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的观点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须通过干部考核体系和离任审计等手段强化约束,将债务风险责任细化到每一届政府甚至于具体的责任人。

刘尚希建议,当前应梳理、规范政府债务原有规定,并制定更为完善、严谨的管理规定。为促使政策能切实得以执行,首先要让人大全盘介入政府举借债务的工作,由人大审议借债的目的、用途、规模、支出进度、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内容。同时,可考虑借鉴预算和“三公”公开的经验,逐步对举借债务的上述全过程都予以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通过社会公示和监督,既能减少公众对债务问题的猜测和质疑,也能使举债工作逐步变得更加科学合理。

刘尚希此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还表示,面对地方债务攀升,最有效的风控措施是打破风险“大锅饭”,实行全口径、各层级、全过程的债务透明,明晰风险责任人,强化风险意识已刻不容缓。

除了强化对地方政府的考核监督,以发行市政债来解决地方政府融资问题被认为是大势所趋。

不过,推出市政债,就要允许地方政府自行发债,核心问题就是要对预算法进行修订,在预算法中对政府举债特别是地方政府举债行为进行明确。

《预算法(修正案)》三审可能于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完成。经济参考报此前报道,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委已启动市政债的研究工作,市政债试点将在全国“两会”后正式启动。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华人网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为网友自行发布或转载网络公开内容,如涉及文字/图片版权违规或侵权可邮件处理。本站为公开内容载体,对用户发布内容仅承担基础违法筛删,其他责任发布者承担。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