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逾二十载的屠新时拥有多重身份:美国《中美邮报》社社长、美国汉字书法教育学会主席、美国丹佛中华文化书法院院长……头衔虽不同,但均生发自同一处,即屠新时数十年如一日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以及将这种文化分享于世的情结。 “当你热爱一种东西的时候,它是会给你力量的”,屠新时近日告诉记者。屠新时参与组织的第九届汉字书法教育国际研讨会刚刚在广西南宁落幕。 屠新时曾是上世纪中国著名杂志《青年一代》的副主编。当年,该杂志曾拥有百万发行量。在事业有所成就时,屠新时决定辞职,并于1987年自费赴美国留学。 他回忆说,当时有许多人不能理解他的决定,但他就是觉得自己应该出去多看看,学点什么,充实自己。 1990年,屠新时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硕士毕业,赴丹佛市生活。渐渐地,他发现在美国的华文媒体很少,且对大陆的报道不够公正客观。1994年,屠新时和夫人创办了《中美邮报》,并开设诸如“孔子学堂”的版面,介绍中华文化的点滴。 “我们就想自己办一份立场中立客观的报纸报道中国,让外国人能看到中国的实情,了解中国文化,这或许是我们这一辈人都有的使命感。”屠新时对中新社记者说。 据屠新时介绍,《中美邮报》会刊登一些文章介绍中国的历史,包括一些成语的来源。此外,报纸还可以为工作在美国的华人提供中华文化的养料。有些华人老师会把报纸内容当成教材,从上面选取素材用于教学。 如今,《中美邮报》发行基本可覆盖丹佛市华人社区,按照屠新时的说法,他的生存秘诀有赖于两点:坚持实事求是的报道和坚信中华文化的魅力。“这也可以说得上是我们的信仰。有信仰才能坚持做下去。” 除了借助媒介传播文化外,书法教学也是屠新时在美国成功分享中华文化的又一利器。目前,他在美国的两所大学开设了关于学习中国书法的课程,颇受欢迎。他一直认为,传播文化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教育。 “我总对学生们说,世界是由东西半球组成,即使把西方文化了解透彻了也还不够,要去看看东方文化才能够对这个世界有完整的认识。”屠新时说。 在教给美国学生“饮水思源”这个成语后,有位男孩儿在为母亲制作的圣诞卡片上写了这四个字并解释它的含义,那位母亲收到卡片,感慨自己的孩子“终于长大了”。 做报纸、教书法,举办中国图片展、中美图片展、中美电影晚会……屠新时觉得“十几年还是做了一些事的,让我觉得还挺有成就感的。” 有人曾说他践行文化传播的人生太具理想主义色彩,屠新时说,这就是一种爱好,“我就是喜欢做这个事儿”。我觉得这个事情有意义,有美感,不是一定要赚钱的。 “大房子大车,都是身外之物,都会离你而去。但是留在心里的东西它会伴随你一生,谁都拿不走。”屠新时说。(王雪 钟建珊) |
华人资讯网
Copyright © 2014-2024 chineseo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