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支部书记如走马灯换上换下的村子,村民竟然不愿让现任的支书调离。说到支书的去留,村民崔金奎马上脱口而出:“他不能走,至少要干十年。”说话时他正专注地给葡萄树打顶。 崔金奎提到的“他”叫伊力哈木·伊明江,去年8月份他时任伊宁县民政局副局长,却主动申请调离原单位,到阿热吾斯塘乡奎太买里村担起了村支部书记。 阿热吾斯塘乡奎太买里村有257户1137人,村子很小,但“名气”很大,是伊宁县连续5年确定的集中整治重点村。班子涣散、稳定问题突出、集体经济薄弱是这个村的三大难题。短短4年,调换了3任党支部书记,村调研报告曾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批示,要求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后进村整顿转化工作。 去年6月份,伊宁县开展“治村强村”工作,下派住村工作组来到该村,伊力哈木是3人工作组成员之一。住村不到一个月,工作队队长和另一位成员先后因病和聘期已满等原因,离开了奎太买里村。当时村里又在选举新的支部书记,但因各种矛盾,支书迟迟未能选出。“作为一名住村干部,就是为群众排忧解难来的,这种情况我不能不管。”伊力哈木说。于是,他主动申请到农村工作,并得到批准。 通过入户走访,征求群众意见,伊力哈木从复杂的工作中理出两件群众急需解决的事:一是8公里长的通村公路;二是账目混乱,集体土地发包不规范,发包合同亩数大大小于实际亩数,而且均以超低价、超长年限发包。 伊力哈木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当时2/3的村民不同意,不愿集资。”伊力哈木说,他多方筹措资金,在乡政府借款3万元,资金短缺时,自己还掏腰包垫了2000元,8公里的柏油路终于修好了。“几年没修起来的路修好了,我们第一次觉得这个书记是干实事的。”村民艾山·吐尔逊说。
清理账目、摸家底是村民最为称道的事情。伊力哈木对全村所有机动地、鱼塘、林带进行重新丈量,规范不合理发包合同,将县法院的巡回法庭请到村子里解决不合理合同,这也是伊宁县农村集体“三资”清理整顿工作开展以来,通过司法途径解决不合理合同的第一案。通过清理,村集体土地由原来的1334亩增加到3253亩,超出账面1919亩,确定了99份不合理合同,目前已清理整顿82份。去年该村集体收入仅有7万元,今年预计达到40万元,仅土地清理增加的收入就比去年增加28万元。 在县、乡两级党委的大力支持下,该村还通过内选、跨村、下派的方式,调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在村班子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上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使村里的风气变了,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目前,村里的各项工作基本理顺了,下一步我的工作重点是引导农民富起来。”伊力哈木说。 |
华人资讯网
Copyright © 2014-2024 chineseo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