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9月28日电 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监制、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研制、最新的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站地区系列卫星影像图,28日在2013年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上正式发布。 据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程晓教授介绍,此次发布的是中国南极中山站和昆仑站的卫星影像图,均采用国际最新的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研制,图像分辨率达到0.5米,最大的出图比例尺达到1 2000。 位于南纬69度22分、东经76度22分的中山站,是中国开展多学科考察和通往内陆冰盖的重要科考基地。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南极考察投入的加大,对中山站进行了重点改造,原先以集装箱拼接的站区建筑得到了极大更新。此前,最新的中山站地区图拍摄于2006年,已不能真实反映中山站的现状。此外,由于气候变暖导致积雪融化,中山站周边许多被常年积雪覆盖的地区已经裸露出来,这些对于地质研究非常重要。 此次发布的中山站地区图拍摄于2012年10月20日,图中不仅可以看到中山站及周边地区的全貌,褐色的是裸露的地表,淡蓝色的是海水,白色的是冰雪;图中还可以看到中山站外海的几座大型冰山,最大的冰山比整个站区面积都要大。 “10月是南极的夏初,以往这个季节南极大多数地表都是被积雪所覆盖,但从这幅图里可以看到,2012年夏季积雪在10月已经快速消融了,这也显示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于南极大陆外围的显著影响。”程晓说。记者注意到,由于卫星分辨率很高,将这幅图放大到细部,甚至可以看到海冰和陆地上纵横交错的车辙印。 2009年初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建立的昆仑站,是中国首个内陆冰盖考察站。经过连续几年艰苦卓绝的建设,昆仑站现已初具规模。由于昆仑站地处高纬度高海拔地区,一般人极难到达。截至目前,人类到达过昆仑站的仅有百余人。 据程晓介绍,位于南纬80度25分、海拔4090多米的昆仑站,卫星拍摄有很多技术难点。由于雪面高反射率、高纬的低太阳高度角等原因,卫星拍摄的原始数据存在严重的偏色和偏暗现象,与实际情况差别很大。 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卫星拍摄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结合雪的光谱信息对卫星影像进行了还原,并结合现场进行雪反射光谱的进一步还原,最终得到了与实地非常接近的昆仑站及周边区域的高清卫星影像图。
在这幅卫星影像图中,记者看到红色的昆仑站主楼、冰芯钻探场地、天文仪器舱,以及距离站区较远的油料存放点。整个区域的大背景是白色的积雪,积雪上印满了纵横交错的车辙印,真实记录了中国科考队员在南极冰盖最高点的开创性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在卫星遥感研究方面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2009年,该校曾成功绘制1 10万全南极洲地表覆盖图,当时是世界首张南极地表覆盖图,也是中国自主掌握的首批关于南极洲的重要科学数据。 据程晓介绍,北京师范大学今后还将继续研制中国南极长城站、北极黄河站等地区最新的卫星影像图。 (原标题:最新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站地区系列卫星影像图发布) |
华人资讯网
Copyright © 2014-2024 chineseo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