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13时40分许,发生在承德技师学院的一场群殴事件,让年仅17岁的高嘉(化名)以生命为代价,点燃了躁动的青春。当我们为一条鲜活生命以如此方式逝去而感到可惜时,频频在校园内上演的一起起暴力事件,不由让我们感慨,缘何他们的青春里浸染了如此多的冲动、暴力与残酷? “我以后不打架了!” 10月13日,高先生接到儿子高嘉的电话称,“我以后不打架了!”儿子的承诺,曾让高先生感觉到很欣慰。世事难料,没想到这个带有忏悔意味的通话,却是这对父子今生最后一次交流。一天后,高嘉在一起打架事件中,心脏被刀扎穿,因伤势过重,不幸死亡。 悲剧的种子从10月13日晚埋下。当天晚上,承德技师学院建筑系两名女生发生矛盾,另一女生劝架时被挠伤。被挠伤女生的男友尹某得知此事后,便与挠他女友那位女生的男友王某在电话中发生对骂,产生矛盾。 口舌之争并未让双方排解心中的怒火。10月14日中午放学后,尹某纠集闫某某、张某、张某某等人在校内双圆超市门前将王某等人截住并进行了殴打,导火索随即被点燃,矛盾瞬间激化升级。在此后的一个小时里,一场更大的冲突正在酝酿,而这一切都未引起校方的注意,事态向着无法挽回的地步演变着。 被打的王某离开后,没有去找老师,而是召集来10余名同学,试图以牙还牙,高嘉就在这支“复仇”的队伍中。尹某不甘示弱,很快也召集10余名帮手。 13时40分,承德技师学院图书馆后侧一栋女生宿舍楼下,两支队伍开始对峙。对峙引来上百学生围观。据一位围观学生介绍,对峙之初,双方没有发生言语上的冲突,打架是在瞬间开始的。“刚开始没注意有人手里拿着东西,打起架来我看到,有人拿着木棒,有人拿着扫帚,有人拿着铁棍,场面很乱,已经分不清哪些是对手了,一些围观的学生也被殃及了。” 医院里一位头部受伤的学生告诉记者,他是接到同学的电话赶到现场帮忙的。“一个系的同学,平时认识,不去不合适,但是为什么打架,我不太清楚。” 一些赤手空拳的学生四散而逃,后面紧跟着手里拿着棍棒、不停追打的学生。其中一名闫姓学生更是亮出管制刀具,毫无顾忌地刺向了距离他最近的高嘉。从口舌之争到大规模冲突,随着绝命一刀的刺出,事态已经失控。 虽然有人第一时间拨打了120急救电话,但任凭医务人员医术如何超群,都回天无术。高嘉因青春的冲动,生命的指针戛然而止,留下的是他母亲无尽的泪水。 据高嘉的家人介绍,高嘉今年中考成绩不太理想,当时他们接到承德技师学院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称,考大学希望不大,上技校同样可以学到一技之长。一番权衡后,一个月前,高嘉正式成为承德技师学院建筑系的一位中专生。然而,高嘉的家人没能等到他学有所成的那一天。 象牙塔里的凶器 据记者了解,除了高嘉因刀伤死亡外,另外两名学生腰部和胳膊被刀扎伤。承德市警方公布的受伤人数为9人。 一位学生告诉记者,打架中除了有人使用刀具外,还有可能使用了气枪。据了解,一位在解放军第二六六医院手足显微外科中心病房接受治疗的学生,在此次冲突中衣服不知什么原因出现一个圆洞,口袋内的手机被打碎,当时有人看到该学生受伤处冒了一股烟,为此有人怀疑是有人使用了气枪。但这一怀疑,并未得到官方证实。 10月16日17时30分,记者从承德市公安局了解到,10月14日发生在承德技师学院斗殴致一名学生死亡、9人受伤的案件已侦查告破。据介绍,犯罪嫌疑人闫某某涉嫌故意伤害致死被刑事拘留;尹某、王某涉嫌聚众斗殴因伤住院治疗被监视居住;张某、张某某、王某某涉嫌聚众斗殴被刑事拘留。 10月18日,承德技师学院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每天都有学生和老师被警方叫去配合调查。“一种莫名的气氛笼罩着整个校园,警方还没有撤出,许多孩子的心情还没有平复。如果老师能及时发现并制止冲突,就好了!” 一些关心此事的承德市民向记者表示,教书育人的学校里有这么多打架的凶器,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惨剧发生后,承德市公安局立即在该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集中清查收缴管制刀具专项行动,目的是全力维护校园安全,彻底清缴流散在校园内的管制刀具。 据介绍,此次清剿行动将以前发现过学生携带管制刀具进校园的学校、曾经发生过管制刀具伤人案件的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列为重点,加强检查力度和密度,坚决查缴流散于校园中的管制刀具。加强学校安全防范,对于进入校园的陌生人员,必须实行询问登记制度,严防不法分子携带管制刀具进入校园。 行动期间,辖区民警将逐一到所辖范围内的学校开展入校讲座,教育广大学生不购买、不接触、不持有管制刀具,主动交出非法持有的管制刀具。今后每个学期,公安机关要对辖区内每个学校开展不低于三次的清查收缴和突击检查行动,并定期督导辖区内管制刀具查缴管理工作。 19岁女孩的梦魇 无独有偶,就在5个月前,发生在承德护理职业学院的一起校园暴力案件,尽管没有人逝去生命,但一位花季女孩的青春却坠落“魔窟”。 今年19岁的小荷,从小就是父母手中的掌上明珠。无忧无虑的小荷,性格内向,缺乏主见。2010年,中考成绩不甚理想,在父母的建议下,小荷考入了承德护理职业学院涉外护理系。 入学第二年,由于认为自己性格内向,不会说话,办事能力差,同专业的小雨(化名)引起了小荷的注意。“我们俩是同专业,同年级,她给我的感觉很好,会说话,会办事,大家都愿意听她的,有种大姐大的范儿。”认识小雨后,两人关系迅速升温。“刚开始的时候,她对我很好,她说有她在没人敢欺负我,还说要把我培养成一个会说话、会办事的人。” 就在小荷为自己找到一个好朋友而感到庆幸时,之后发生的故事,却不堪回首。“除了上课睡觉,她要求我必须跟着她。”小荷说,早上起床后,她要去小雨宿舍帮她叠被子,早中晚还要帮她买饭。“她的作业都让我写,打洗脚水、洗衣服、刷鞋都让我干,每周她还向我要生活费,有时100元、有时50元。”小荷告诉记者,但凡有一样没干好,有一句话没说对,没有第一时间赶到她身边,小雨就会拳脚相加。“她扇我嘴巴子,踹我肚子,她很有劲,一脚能让我蹲10分钟,有时候还罚站。我的手机,她经常会拿去看,威胁我不要把这些事说出去,不然会让她社会上的朋友收拾我。” 小荷学习成绩下降后,慢慢产生了厌学情绪,这让小荷的父母很着急。“孩子经常打电话告诉我肚子疼,不想上学了。”小荷的父亲郑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平时工作很忙,与女儿交流的时间并不多,也没有认真去寻找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我和她妈还以为她在耍小孩子脾气呢!所以就想不能惯着她。” 今年5月13日,郑先生带小荷到医院检查发现,小荷肠子上有硬伤。经过再三询问,小荷终于说出了自己在学校长期被殴打的事情。 后经承德护理职业学院老师的调查核实,小荷所反映的事情基本属实。 5月20日,在家人的追问下,小荷又说出了另一个惊天秘密。 小荷告诉记者,2012年上半年,小雨说自己有病,需要小荷帮助。“她让我出去卖淫赚钱帮助她,开始我不同意,每次她都打我一顿。”小荷告诉记者,2012年初夏的一次周四下午,她终于被迫迈出不堪回首的第一步。“每周四下午是学生休息和外出时间。”小荷回忆称,那天小雨再次与外面的人取得联系。“她说对方会来学校门口接我,她下手很重,我怕挨打,就去了。完事后,对方给了800元。”小荷说,回到学校后,800元便被小雨拿走了。此后,小雨又数次让小荷外出卖淫,所得收入均被小雨拿走。 案件发生后,当地警方介入调查。不管调查的结果如何,但19岁的小荷已经没有勇气再回到学校继续自己的学业了。 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就是发生在校园及其周边的各种刑事、治安案件,主要以杀人、伤害、抢劫、绑架、强奸等刑事犯罪活动为重点,包括侵害在校学生和教师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 校园暴力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校园暴力是发生在校园内的,由教师、同学或者校外人员针对受害人身体和精神所实施的、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狭义的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或主要发生在校园中,由同学或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所实施的造成某种伤害的侵害行为。 姐妹党 女同学之间义结金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类似“桃园结义”的举动,既可能成就共同进步、缔结深厚友谊的佳话,也可以埋下拉帮结派、血腥暴力的伏笔。 残酷青春 最早可能出自日本导演大岛渚在1960年拍的电影《青春残酷物语》,是对青少年社会角色的一种重新审视。残酷青春,反映青少年成长的躁动、青春期的迷茫、对社会的不适应和抵制行为,也往往伴随着暴力、性、吸毒等叛逆行为。 沸腾的青春 一幕幕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刺激着公众的神经,那么深处其中的孩子们又是怎样一种心态呢?几经周折,记者采访到了承德某职校“颇有经历”的学生小刚(化名)。 坐在对面的小刚坦言,自己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好孩子。在他看来,校园里的打架事件是一个自我证明、赢得尊重和发泄情绪的渠道。“我上初中时就住校,刚开始怕被人欺负,就喜欢找靠山。”小刚说,当时自己一位表哥读初三,认识学校里一些狠角色。“我就经常去找他们玩,觉得跟他们一起走,自己特有面子。虽然我的成绩不好,老师经常批评我,但看谁不顺眼就可以欺负谁,同样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 小刚告诉记者,初中的三年里,他和别人打了十多次架。“父母和老师每次教育我,但他们那些讲大道理的话我根本听不进去。”小刚说,看到伙伴儿被欺负,作为哥们儿就应该两肋插刀。“打架和平时打网络游戏一样,只有配合好的战队,才能赢得好装备。” 如今,小刚已经在职校就读三年多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认识到寻求刺激、用拳头赢得尊重,并不是青春的全部。“以后还是要学门技术,养家糊口。毕竟年龄大了,顾虑就多了,不像年轻的时候,说打就打,说动刀子就动刀子。”小刚说,小时候家长溺爱,中小学时学校和家长只重视学习成绩,大学或者职校,由于学生多,素质参差不齐,加上学校管理不到位,一旦遇到问题,就会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都跟野马一样,从小都没有学习自控的本领,所以就把集体观念和哥们义气简单理解成去打群架,我认识这就是学校经常发生打架事件的原因。” 一位曾参与调查一起社会人员组织学生卖淫案件的民警无奈的告诉记者,他们在为女学生们的青春被社会不良份子玷污的同时,也看到许多女孩子对于青春的无度挥霍。“其实许多女学生可以选择拒绝,但虚荣心、寻找刺激的心态,让她们走上了这条道路。”这位民警告诉记者,现在学校里弥漫着攀比风。“手机要比、电脑要比、衣服要比,有的女孩子觉得出去认识社会上的人,也是一种本领。现在比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调查中记者了解,尽管绝大多数学生的状态良好,但少数学生所反映出的心态,不能简单用他们还年轻,只是躁动,来一带而过。当现实被鲜血染红,青春的花朵沾满污秽,我们只能希望所有“沸腾”的青春,能因为一次次的教训早些冷却,不要再用如此大的代价为青春买单。 亟待心理疏导 “近年来,校园恶性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对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尽管国家出台了一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措施,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依旧不足。”就校园暴力这一社会问题,河北旅游学院心理教研室主任李宪琴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李宪琴曾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进行过调研,通过对128名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抽样分析,她认为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和个体三方面因素。 李宪琴告诉记者,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其家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过于溺爱,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过于宽容,这样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的人格特质。遇到问题不会排解负性情绪,内向的会选择自杀、自虐等行为,外向的会选择打架等极端行为。”李宪琴说,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里,大学生们面临着金钱的考验,面临着巨大贫富差距的考验,如果教育引导不够,一些大学生就会浮躁、自卑,进而产生偏执、虚伪的心理倾向,甚至引发假、丑、恶的不良行为。 李宪琴说,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时,都有一个角色转换和适应的过程。尤其是新生,他们刚刚离开中学或中专,自然环境、人际环境、语言环境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必然要有一个角色转变和适应过程。“心理学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在这个阶段,学生自己如果不能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化和环境的变化,就会导致适应不良。”李宪琴说,从2007年开始,该学校每年都会对新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调查。“这样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法。这样就避免对所有学生采取一个管理方式,使不少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情况。”
李宪琴表示,她在平时的工作中发现,人际关系和情感问题是困扰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人际关系不好,就有可能发生冲突。像马加爵事件,就是因为宿舍人际关系没搞好,引发的悲剧。另外,情感问题不能正确看待和处理,也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果学校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情况,就能及早发现问题,将不良行为遏制在萌芽状态。”李宪琴说,尽管心理辅导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认可,但仍没有达到一个应有的高度。“大家觉得去进行心理咨询是件难以启齿的事,将它把有精神病等同起来。其实每个人在成长和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并由此引起一些心理问题,这和发烧感冒一样都是正常现象。”李宪琴告诉记者,据她了解,正是由于学校和社会对于心理疏导的偏见和忽略,导致心理疏导工作在学校内难以生根发芽,为遇到问题的学生们提供合理解决途径,使躁动的青春,及时冷静下来。 除了学校对心理疏导工作重视不足,专业人员匮乏也是制约这项工作推进的一个瓶颈。“以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早的北京市为例,北京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与学生人数比例为1:5000,远远低于教育部要求的1:3000的师生比。而在其他地区,这个比例更低。”李宪琴说,在已有的心理辅导老师中,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严重不足,兼职人员比例偏高,专兼职师资比例大概是1:4。“专业人员的不足,严重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有效进行,所以说校园暴力频发,看似是偶发事件,但也有其必然性。” |
华人资讯网
Copyright © 2014-2024 chineseo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网